保健用品审批类目
2025-04-28 来自: 郑州博康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191
在中国,保健用品的审批类目和监管要求主要依据其产品属性、用途和宣称功能进行分类管理。以下是主要的审批类目及相关规定:
1. 医疗器械类保健用品
适用范围:具有物理、机械等明确医疗用途的产品(如按摩器械、磁疗仪、血糖仪等)。
审批依据:
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(国务院令第739号)
按风险等级分为:
一类(低风险,备案管理,如部分康复器械);
二类(中风险,需省级药监局注册,如电子血压计);
三类(高风险,需国家药监局注册,如植入式器械)。
流程:需提交技术文件、临床评价(部分产品豁免)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。
2. 保健食品
适用范围:宣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(如增强免疫力、辅助降血脂等)的食品。
审批依据:
《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》(国家市场总局令第31号)
需取得“蓝帽子”标志(国产/进口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)。
流程:
注册制(需功能评价、安全试验等,耗时约2-3年);
备案制(仅限部分营养素补充剂,流程简化)。
3. 特殊化妆品(宣称保健相关)
适用范围:具有育发、美乳、减肥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(2021年后部分功能被取消或调整)。
审批依据:
《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》(国务院令第727号)
需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,提交功效评价报告。
4. 消毒产品(部分保健相关)
适用范围:宣称抗菌、抑菌功能的产品(如消毒湿巾、妇科凝胶等)。
审批依据:
《消毒管理办法》
需取得省级卫生部门的“消字号”备案或审批(无需功效宣称)。
5. 普通健康用品(非宣称功效)
适用范围:无医疗/保健功效宣称的日常用品(如普通护膝、眼罩等)。
监管要求:
无需特殊审批,但需符合《产品质量法》《广告法》,禁止虚假宣传。
关键注意事项
宣称与分类绑定:产品功能宣称直接决定审批路径(如宣称“治疗”需按药品审批)。
广告合规:保健用品广告需避免夸大功效,禁用医疗术语(参考《广告法》第18条)。
地方差异:部分省份对“保健用品”有地方性法规(如吉林《保健用品管理条例》),需额外备案。
建议步骤
明确产品定位:根据功能确定属于医疗器械、保健食品还是普通商品。
咨询专业机构:建议委托第三方注册代理或法律顾问,确保分类准确。
准备材料:按对应类目要求整理技术文件、检测报告等。
如需进一步协助,可提供具体产品描述,以便更精准指导。
相关推荐: